「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」在八月風風火火地燒熱了台北的影展圈,大師畢生作品如浪聯袂捲來,影迷即使早聞大名,親自見識,還是忍不住發出瞠目結舌之嘆。真的,經典就是不過時。你說母女(《秋光奏鳴曲》)、姊妹(《沈默》、《哭泣與耳語》)、夫妻(《婚姻場景》)、家族(《芬妮與亞歷山大》)、死亡(《野草莓》)、信仰(《處女之泉》、《第七封印》、《冬之光》)

這些八點檔屢見不鮮的題材,怎麼到了人家手裡,全都翻騰成不怕火煉的真金極品呢?

形上之影

想想黑澤明(1910~1998)也離開人世20載了。沒看過也一定聽過大名鼎鼎的《羅生門》。本片在1951年成為首部在威尼斯影展拿下金獅獎的亞洲電影,隔年更在奧斯卡榮獲最佳外語片,

不僅開拓了東方電影通向國際的大門,也讓西方多開一扇認識亞洲文化的窗戶。

Toshiro Mifune, in the film Rashomonpinterest
ullstein bild Dtl.//Getty Images
《羅生門》,1950。

雖說大多數人記得的是它通過多人對一個事件的不同描述,表達出相互揭穿、人人為己、不可盡信的意涵。但那神采燦爛的樹林外景,樹下小寐的盜賊(三船敏郎)被一陣風吹過醒來,睜目恰見一名女子騎馬經過:

微風、樹影、汗粒、刺眼的陽光、飄動的面紗,神乎其技又不慍不火地勾勒出慾望的輪廓,更教我著迷。

此內容來源為 youTube,該網站能找到相關內容或更多資訊。
Rashomon Trailer (Akira Kurosawa, 1950)
Rashomon Trailer (Akira Kurosawa, 1950) thumnail
Watch onWatch on YouTube

《生之慾》也是心頭愛之一。身罹絕症的公務員(志村喬)疲於奔命,在生命盡頭劃下不足為外人道、實則發人深省的句點。乍看也是個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八股的故事,

黑澤明卻以力透紙背的勁道,把人性與體制講得入木三分,堪稱他時裝電影的顛峰。
Photography, pinterest
Toho/Kobal/REX/Shutterstock//Rex
《生之慾》,1952。


古裝片裡最傑出的應為《七武士》。描述不堪山賊威脅的山村農民找武士來保護村落、齊心抵抗。影片以三個多小時的巨大篇幅,呈現出巴洛克式的華麗手法。

不僅人物立體、各擅勝場,動作場面調度得精彩萬分,就連文戲都大有看頭。光是橫亙在年輕武士與村姑之間的那把火,就兼具了時間、慾望、阻撓等多重意象。

誰說文學才有「賦比興」?黑澤明光用一把火就能道盡現實與形上的不同層次,卻又面面俱到,為電影語言作了極佳註腳。


Photograph, People, Crew, Team, Photography, History, Troop, pinterest
Toho/Kobal/REX/Shutterstock//Rex
七武士,1954。
大師風範

除此之外,《天國與地獄》、《紅鬍子》堪稱文學改編典範,《蜘蛛巢城》更是東方新詮「莎劇」的先鋒,對台灣「當代傳奇劇場」當年大破大立的《慾望城國》多所啟發。所以無需太驚訝《戰國英豪》、《大鏢客》、《椿三十郎》會成為西方電影模仿效法的活水源頭。

Kagemushapinterest
Movie Poster Image Art//Getty Images
《影武者》,1980。

Francis Ford Coppola、George Lucas、Steven Spielberg、Martin Scorsese等大導演都對黑澤明奉若神明,甚至在他八〇年代遇到困難時,義不容辭奔走效力。

無論是《影武者》或《亂》,氣勢及高度都不只是寶刀未老足以形容,前者拿下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,後者則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八〇年代最佳外語片。

Tournage du film 'Ran'pinterest
Kurita KAKU//Getty Images
《亂》,1985。

台灣幾年前曾引進黑澤明10部作品重映,現在要從DVD或網路搜尋也不困難。

但大銀幕真的才是他的魔法畫布,從一撮柴火到千軍萬馬,可細膩可豪氣的掌控力,20年後也難有比肩者。電影院,還是有它難以取代的魅力,尤其是大師作品,相得益彰。


聞天祥

16歲開始發表電影文字,20歲起為臺灣各大報撰寫影評及專欄,投入影評書寫已30年。而在文字之外,曾擔任台北電影節策展人,也受邀出任國內外電影獎評審,現為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。